胯下之辱
一饭千金
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
陷于死地而后生,置之死地而后存
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,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,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
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
萧何月下追韩信
至如信者,国士无双
十面埋伏
四面楚歌
推陈出新
科幻方面:
钱莉芳曾写过以韩信为主要人物的大型历史科幻小说《天意》。
里面以韩信的一生为线索,谱写了一幅恢宏的历史!
写法细腻,文笔出众。
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同类型科幻小说中的佼佼者!
2韩信,原为韩国贵族,在秦末大起义中成为一方诸侯。及刘邦建立汉朝,韩信受封为韩王。后韩信受匈奴所诱,背汉投降匈奴。
“背水一战是韩信的故事
成语背水一战的故事,汉高祖三年(公元前204年)十月,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,穿出井陉口,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,与敌人交战。韩信以前临大敌,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,结果大破赵军。“背水一战”比喻处于绝境之中,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。
相关典故
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中说,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。汉高祖三年(公元前204年)十月,韩信率数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,向东攻打赵国。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,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,准备迎战。井陉口以西,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,两边是山,道路狭窄,是韩信的必经之地。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:正面死守不战,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,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。陈余不听,说:“韩信只有几千人,千里袭远,如果我们避而不击,岂不让诸侯看笑话?”
韩信探知消息后,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,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。半夜,韩信派两千轻骑,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,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,韩信告诫说:“交战时,赵军见我军败逃,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,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,拔掉赵军的旗帜,竖起汉军的红旗。”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,马上向井陉口进发。到了井陉口,大队渡过绵蔓水,背水列下阵势,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,都笑话韩信。
天亮后,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,率众开出井陉口。陈余率全军蜂拥而出,要生擒韩信。韩信假装抛旗弃鼓,逃回河边的阵地。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,直逼汉军阵地。汉军因无路可退,个个奋勇争先。双方厮杀半日,赵军无法获胜。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,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,队伍立时大乱。韩信趁势反击,赵军大败,陈余战死,赵王被俘。
战后,有人问:“兵法上说,要背山、面水列阵,这次我们背水而战,居然打胜了,这是为什么呢?”韩信说:“兵法上不是也说‘陷之死地而后生,置之亡地而后存’吗?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。”
最初是项梁的部下,可能仅是一个小兵,因此没有什么名气。项梁败亡,他转归项羽。在项羽的手下,仅为执戟郎中这样的小官。他曾多次向项羽进献计策,皆不项羽所用。因此韩信离开项羽,投奔了刘邦。
初到汉营,亦不为重用,仅做到了连敖。有次因为犯法当斩,轮到他时正好滕公夏侯婴路过,他大喊,引起夏侯婴注意。夏侯婴见韩信相貌不错,又听他说话的口气看似不是平凡之人,于是就下令放了他。经过谈话后,夏侯婴发现韩信是一位很有本事的人,于是就向刘邦推荐韩信。刘邦也没有在意,但是老朋友推荐的应该给个人情,就封韩信做了个治粟都尉。
韩信当然不会满意治粟都尉这样级别的职务。他又与萧何来往,萧何发现韩信是位奇才,于是再次向刘邦推荐韩信,但是刘邦一直没表态。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向刘邦推荐了他,而还未表态,估计没戏,于是留下话给萧何后就走了。萧何听说韩信走了,于是赶紧追,于是发生了有名有“萧何月下追韩信”的故事。
韩信回来后,刘邦这次认真的把韩信召来,两人经过几番交谈,这时刘邦才发现韩信真的是位奇才。于是拜韩信为大将军。
忍受胯下之辱。